搜寻产品:
24小时服务热线:17792315251
关键字:
首页新闻中心行业新闻
(西安GIS)山区土地利用GPS野外测量方法
新闻来源:西安博文数码科技有限公司    点击数:1139    更新时间:2017-6-26 12:17:24    收藏此页


  掌握第一手详细的土地资源变化情况是各级政府制定国土资源规划和开发政策的基本依据。县和县级市是我国进行区域资源开发的基层行政单位,是制定区域发展规划的基本地域单元。依靠现代科技手段和条件、改进和提高土地资源动态检测水平和质量,己成为我国县级以上地方政府实施有效的土地资源宏观政策管理的迫切需要。

  以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为代表的空间信息技术,为实现上述目标提供了技术基础。其中,遥感信息具有覆盖地域广,获取周期短的特点;地理信息系统是管理、分析空间数据、建立空间模型和地学信息输出的有效工具;全球定位系统则提供满足实际生产工作精度要求的测量数据。关于山地GPS野外测量和数据处理方面的研究是项目主要工作目标之一。本文结合工作实践,尝试性地总结在我国南方典型山区开展GPS野外测量工作的方法和经验。



土地利用变化动态监测工作原理

  项目总体实施技术路线如图1所示,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支持下,利用卫星遥感数据(TM图像数据)、与原土地利用数据进行复合分析,提取工作区土地利用变化区域(或可称为变化靶区)数据,进而利用全球定位系统技术对变化区域进行精确测量,获取满足1:10000制图精度要求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实现对土地利用数据库的更新。GPS测量工作发挥了承上启下的关键性作用:

GPS测量原理说明


  野外GPS测量工作采用了“后处理测码伪距差分动态定位方澎,与实时差分动态定位的主要区别是,流动站和基准站之间没有采用无线数据实时传输的方式;动态定位采用测码伪距为基本观测量,流动点与基点的接收机同时测量来自相同GPS卫星的导航定位信号,在野外测量工作结束后将两站的同步测码观测量下载到计算机进行求差,最终获得野外工作站定位数据的校正值。应指出的是,利用测码伪距的不同线性组合(单差或双差)进行动态定位,必须至少同步观测4颗卫星,这是对流动站和基准站接收机记录的导航电文数据有效性的基本要求,如果不能满足该条件,则造成数据后处理过程中出现数据无效或错误的情况。

  工作区GPS基准站的选址主要考虑到以下因素:

  仁和区行政区域长宽各约为60km和40km,项目组在位于中部的仁和镇地区选择合适的制高点建立全区唯一的基准站。由计算可知,如果移动站离基准站距离在100km以内,差分动态定位精度可达到米纫,因此可以基本满足全区测量工作的精度要求。基准站接收天线安置点远离无线电发射台、高压输电线、霓红灯等强电磁场辐射源,以避免对GPS卫星信号的干扰。天线安置点视场开阔,周围无明显障碍物。

  GPS基准站坐标的测定采用从已知点(国家三级测绘控制点)的引点方式、通过后处理静态差分计算获得,坐标精度达到厘米级。

工作区基本情况

 

  1、基木地形特征

  攀枝花市仁和区为县级行政区。地理范围为101。22E-10156E,2602N-2648N。全区面积约为1720km。该区地形属中国西南部典型山地,全区地面平均海拔高度为1592m,区内最高海拔点(926m)与最低点的相对高差为1989m;地形平均坡度为13,其中坡度在0-10度间的区域约占全区面积的31.1%,11-24度的区域约占50.9%,>25度的区域约占全区面积的18%。

  2、山区GPS测量工作特点

  山区地形起伏、地形情况复杂是造成实际工作各个环节中各种困难和问题的主要原因,并且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野外作业劳动强度高,工作量大;对变化地块进行现场定位耗费大量时间,造成卖际测量时间仅为每天有效工作时间的30%-40%;并且定位偏差的出现率较高(其中存在GPS单机非差分定位精度不高的因素);对变化地块边界进行测量的过程中,复杂的地形条件往往阻碍对变化地块边界进行闭合测量;野外测量工作的困难程度远远超过预想情况;由于地形对卫星信号的阻挡,造成流动站记录的导航电文数据不能满足后处理计算要求而导致差分计算错误,无法获得高精度测量数据;或者造成GPS数据局部失真,经过差分处理后的数据表现出结构紊乱的特征,数据有效性大大降低。

  上述问题和困难,一方面说明了山地客观条件对野外GPS测量作业的制约和影响,同时也表明,为适应山地测量的特殊环境条件井克服困难,必须经过反复实践和总结经验教训,提出适合山地特殊情况的GPS测量方案。

总页数:1  第  1    页 

上一篇:(西安手持GPS)野外测量   下一篇:(西安手持GPS)山区土地利用GPS野外测量方法(二)
【刷新页面】【加入收藏】【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